时间:2024年6月26-28日

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前瞻探索|新能源汽车给汽车后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首页    其他文章    前瞻探索|新能源汽车给汽车后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3月5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并同时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其中着重提到新能源汽车,购买者将得到相应的补贴。可以预见,此后还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将大大地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新能源汽车将会成几何式增长,给汽车后市场带来很大的机遇,当然也会带来挑战。

 

图片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去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出现“井喷”现象,全年销量达到352万辆、增长1.6倍。今年,在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的加持下,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会有更大的突破,有望达到700万辆。这其中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图片1政策的导向

我国在政策上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早在2020年11月,国家就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日前,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就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有关事项发布通知(《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下乡。多维次的政策扶持,既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又给与购买者相应的税费减免和补贴政策,大大地激发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欲望。

 

另外,我国绝大多城市都推出了限行规定,燃油机动车被限号限行,而新能源车不受限制。这也是新购买者选择新能源车的原因之一。

 

图片

(城市新能源巴士)

 

图片2为了兑现“碳达峰”,新能源汽车是以后发展的首选

 

为了兑现我国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减排承诺,我国需要开发建设大量的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来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截至202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02亿辆。2021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汽车2622万辆,比2020年增加198万辆,增长8.16%。这么大体量的汽车保有量,其碳的排放是一个天文数字,对“碳达峰”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国家必然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来引导消费者转向购买新能源汽车。

为了“碳达峰”,国家在汽车领域大量推行新能源汽车同时,着重解决电池的短板和氢能源问题,分别在上海、浙江、四川及多个地区建立了新能源产业基地来推进新能源电池和氢能源的发展。

在政策上,我国会限制燃油机动车的发展和使用。刚开始会从税费上加以引导,最后必然会限制个人轿车使用燃油车。这也是形势所逼,在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最多,比美国还多出3000万辆左右;钢产量我国是10亿吨以上,美国、俄罗斯的钢产量不到1亿吨,英、法的钢产量加起来也没有2000万吨;发电量我国是美、俄、英、法的总和,仅火电就有56000亿度(2021年)。这三项排碳大户是“碳达峰”的主力军,我国必须找出这三个领域排碳大户降低碳排量的解决办法。我国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调整火电的占比,一方面限制燃油车,这是必然的趋势。

 

图片3能源的压力迫使我国不得不发展新能源汽车

 

我国石油自产率不足2%,缺口巨大。近些年,每年进口原油在5亿吨左右,石油基本依赖进口,这完全不符合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在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我们的石油储备量仅有40天的量,而美国、英国是200天左右,俄罗斯、法国是150天左右。比较起来,我们国家就危机重重了,关键是我们石油几乎依赖进口,而英、美、俄基本都能实现自给自主。

近两星期以来,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两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燃油价格蹭蹭往上窜,涨的让人心跳。假如我国有战事,能源安全就悬了,谁来保障?

 

所以,我国必须发展新能源,必须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是能源安全的需要。

 

图片

(燃油车已成为能源、排碳大户)

 

二、新能源汽车给汽后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图片1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机遇

 

新能源汽车从今年开始销售量会逐年加速,每年会有500万—1000万辆的销售空间。车卖出后需要相应的服务,需要有适合新能源汽车配套的产品和专业技术。这会给整个汽后市场带来巨大的机遇。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三大类型。

 

  1. 复合动力电动汽车(亦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指车上装有两个以上动力源,当前复合动力电动汽车一般是指内燃机车发电机,再加上蓄电池的电动汽车。

     

  2. 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车辆。当前多为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石墨烯电池等为动力源的汽车。

     

  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利用氢气等燃料和空气中的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燃料电池中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作为动力源驱动的汽车。

     

  4. 其他清洁能源汽车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比如氢发动机汽车。

  5.  

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后市场有些可以兼容,比如:膜类行业、内饰行业、美养行业、部分洗车用品、精品等。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新能源汽车也完全可以兼容。但是复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有些细分领域却不能兼容,如易损件、电子行业、汽保行业甚至改装行业等都不行。

 

能源汽车在驱动方式上与汽油车不同,在保养上也有所不同。燃油汽车是围绕着发动机保养,定期更换机油、机滤等“三滤”。如今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多为复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刚刚起步,但发展优势明显,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据悉华为公司已研发成功,一次加载氢燃料可续航2000多公里)。这些新能源汽车的的保养主要针对电驱、电控和电池的保养。当然新能源汽车有些东西也需要更换,比如防冻液,新能源汽车的防冻液是用于冷却电机,需要定期更换,另外齿轮油又叫变速箱油,新能源汽车也需要定期更换。

 

至于电驱、电控和电池所谓的“三电系统”的保养,就更专业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售后产品。

 

新能源汽车这些新领域的服务会给汽后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细分领域进入越早,越占领商机。

 

图片2新能源汽车的服务严重滞后

 

新能源汽车在带给汽后市场巨大商机的同时,却出现一个问题——服务严重滞后,配套设施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保有量仅仅只有196.2万台,而我国现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近千万大关,配套严重不足。如果遇到长途行驶,还要面临续电问题。长途行驶不但要有充足的充电桩、还要有快充的技术。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我国配置了充电桩的服务区仅仅只有2318个,算下来,平均每个服务区仅仅能同时充电4.6辆车,这是远远不够的。

 

新能源汽车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已很可观,也会每年迅速增长。就我国城市而言,新能源汽车后市场都已具备盈利的条件,已出现服务短缺的现象。所以,围绕着新能源“三电系统”开发相应的配套产品,以及专业的新能源汽车保养店将会迎来高光时刻!

 

图片3汽车后市场哪些细分领域会挣到新能源汽车第一桶金

 

新能源汽车目前市场主要是复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占有大量份额,紧跟这两种类型的新能源车提供相应的汽后服务,就能挣到第一桶金。

 

  • 各类设备。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充电设备,这包括固定充电设备、快捷充电设备、远程充电设备、无线充电设备和移动充电设备。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相应的维修设备、洗美设备、工具、机件、检测仪器、专业的洗车设备等都是市场必须品。尤其是农村市场,更需要专业设备。从今年开始,新能源车会在农村逐渐普及,但广阔的农村,充电设备一定不足,便携式的充电设备、洗车设备将会受到欢迎。

     

  • 新能源汽车专业维保店。新能源汽车因其提供动力源是电池、驱动中枢是电控板的缘故,维保起来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原来燃油车的维修保养,除外部保养能兼容外,基本上用不到新能源汽车的内核保养。这需要全新的技术和专业人员,就是简单的洗美也与原来不一样,原来燃油车洗美用水冲,而新能源车因电池板和电控板的原因,就不能用水冲;原来燃油车用的美护产品多为去污去油能力强的产品,而新能源汽车则不需要这种产品;电子产品也是一样,新能源汽车的电子产品要复杂一些。

     

  • 专业的辅材产品。新能源洗车目前多是用电驱动的,围绕着电机、电控、电池的专业辅材用品将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大行其道。如绝缘材料、密封材料、散热材料、救护材料、耐火材料、灭火材料等。

     

新能源汽车尽管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包括科技和服务,但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突破、怎么创新的问题,相信在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之下,全面普及新能源汽车指日可待,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富矿淘金时代已经到来!(注: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

(第19届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博览会场馆布局图,席位有限,机会不多,欲定从速!)

— END —

更多汽车后市场行业资讯

就在CIAAF郑州展

2022我们与您相约郑州

共同发现

新政策、新趋势、新技术、新产品!

图片

图片

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博览会

2022年6月26日至28日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图片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展会信息

展会咨询:0371-55965699

 

 

浏览量:0
收藏
新闻中心